织金县实兴乡:射弩技艺代代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肖大熙
“这把弩是爷爷传给我父亲,现在又传到我的儿子和女儿手里,是我们家的‘传家弩’‘功勋弩’。”8月2日,走进“射弩之乡”织金县实兴乡新场村海马冲组,民间文化传承人张仕华拿着父辈的弩介绍起来。
“1982年,父亲用这支弩参加射弩比赛,获得四等奖。这是我们家族首次参赛,之后它多次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比赛项目上获奖。”张仕华说。
射弩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在织金县实兴乡苗族群众中有着悠久历史。海马冲的射弩始于宋朝,海马冲先民把弩箭作为保护自己和猎取食物的武器,射弩技艺代代相传。如今,海马冲住着100余户400多名苗族同胞,他们均擅长射弩。
每当春节期间和苗族跳花节时,当地就举行射弩比赛,比赛姿势有立势、跪势两种,比赛时用粑粑和肉块当靶子,谁射中了就归谁。
40多年来,在各级举办的射弩比赛中,实兴乡先后有30多位苗族群众摘取各类奖牌200余枚,为实兴乡赢得全国、全省的“体育先进单位”殊荣。因此,实兴乡也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射弩之乡”。
张仕华继承了父亲射弩技艺。1988年,通过层层选拔,张仕华进入贵州省代表队,参加在昆明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比赛。14岁的他,第一次参赛就获得四等奖。之后每一届比赛,他都受邀参加。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他的射弩技艺变得精湛,家里获奖证书都堆叠了两摞。
2007年,张仕华开始当教练,将技艺传给妻子李桂芬、女儿张美、儿子张明。在每一次比赛中,“徒弟们”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张仕华不仅射得一手好弩,还做得一手好弩。“这几张弩都是有人参加比赛预订的。”张仕华说,弩是以当地山崖上生长的“岩杉树”为原料,刨削弯制而成。弩长1米左右,弩床机身长0.5米至0.7米,弩床两头底部各配有一个握柄,上面开一个箭槽,并安装扳机,弩弦以上好的青麻搓成。
“这一张弩要卖多少钱?”
“不多,就5000元左右。”张仕华笑着说。
射弩用的箭也由村民们自制。杆用笔直、坚硬的桦竹修制,与筷子粗细,长短一般在0.25米至0.35米之间,多使用呈圆形的铁箭头、羽毛制成的尾翼。
下一步,实兴乡将进一步展现“射弩之乡”的魅力,建设射弩技艺展览馆,让村民们记住乡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热门相关:战国明月 你是我的难得情深 我的时光里,满满都是你 穹顶之上 完美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