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 推动医共体高质量发展

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近年来,共青城市卫健委党委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全过程,实行“三坚持、三探索、三提升”的模式,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取得“强县、活乡、稳村”的明显成效,全力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共青城样板”。

聚焦“三坚持”,搭建“机制共同体”。共青城市卫健委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的领导作用,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工作保驾护航。

坚持高位推动。坚持把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每周监测、月度会商、季度总结的工作机制,高位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实落地。

坚持一体联动。组建成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总医院党委,形成上至总医院党委、下至基层分院(乡镇卫生院)党组织“政治理论联学、组织生活联过、重大事项联议、党员队伍联建、优质资源联享、惠民服务联动”的“六联”党建工作网络格局。改革后,党组织建设和管理由原来的“头雁领飞”变为现在的“群雁齐飞”。

坚持龙头带动。组建以人民医院为龙头、妇幼保健站和各乡镇卫生院参与的总医院。由共青城市卫健委党委书记兼任总医院党委书记。明确由市人民医院作为总医院的牵头医院,在行政、人员、质量、药械、信息等方面赋予市人民医院更多管理权限,按照“1+7+N”模式,对县、乡、村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实施扁平化实体化管理,带动形成机制、管理、服务、利益“四个共同体”,实现人财物统一、责权利一致。

聚焦“三探索”,构建“发展共同体”。探索分级诊疗新格局。总医院以“科包院”对口帮扶模式,由总医院内科、外科、检验科等重点科室党员业务骨干包挂乡镇卫生院,建立“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帮扶组6个,常态化开展对口支援及巡诊工作,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全面疏通分级诊疗“神经末梢”。实行分级诊疗以来,县域外转诊率同比下降17.2%,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同比上升18.3%。

探索人才管理新方式。坚持党管人才,推行人才管理去行政化改革,实行编制备案制和管理干部级别备案制,新聘干部不再设定行政级别,破解人才招引难题,新进专业技术人才43名。推行绩效工资向乡村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人员倾斜,做到能者多劳、绩优薪厚,乡村医生人均收入较改革前增加超2万元,人均年收入增长近40%。实行联上、自育、带下的人才培育模式,同省和九江市三级医院共建特色专科联盟,设立名医工作室4个、医学博士工作站3个,带动县乡村医务人员共同提高医技水平。

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和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共建国际慢性病研究院和区域医防融合管理中心,打造乡村两级医防融合示范点16个,成立党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57个,建立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体系。

聚焦“三提升”,创建“服务共同体”。“一站式”服务提升就医幸福感。设立一站式入出院服务中心,党员红马甲志愿服务队全流程为患者提供入院、在院、出院和出院后等服务,创新推出“一次挂号管3天”“我为患者让车位”“床前结算”等10余项便民服务,让医疗资源围着患者“转”,特别是推动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方面以来,为患者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累计惠及患者1万多人次。

“多维度”服务提升就医获得感。实行“党建+医网通”模式,各乡镇以若干村为单位、按照“1名党员技术骨干+2个医护人员+党员志愿者”“村医人员+N个村民”方式组建医网通,由市人民医院党员管理,并组建联络员、健康宣教员、义诊小分队和帮扶专家队等队伍,搭建起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网络平台,为群众提供多方位的医疗服务。(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