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就冲刺 向新再攀高
新年首个工作日,南京召开全市科技大会暨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
开局就冲刺 向新再攀高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
“开局就冲刺,过去一年南京科技创新多项榜单排名进位不虚!”两个小时不到的南京“新年第一会”散会后,一名参会人员退场时手拿一沓厚厚的经验交流材料,向邻座感慨道。
1月2日,2025年首个工作日,南京召开“新年第一会”——全市科技大会暨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汇集政产学研金各方力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塑造南京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向新,渠道更畅通
发布“两张清单”,一批“国”字头试点揭牌
这是一场创新涌动、氛围热烈的大会。
在宁高校多,是南京发展最显著的优势。抓住高校科研院所关键,畅通创新策源渠道,大会现场视频发布“技术清单”《2024在宁高校科技成果选编》和“需求清单”《2024南京市企业技术需求选编》,精准衔接供需,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大会还将“两张清单”整理成册“投递”到参会人员案头,并承诺后续将定期发布“两张清单”。
记者注意到,“两张清单”目录分类堪称一一对应,无论是高校院所还是企业,手持清单即可点对点高效对接。具体来看,“技术清单”涵盖在宁高校科技成果300项,其中涉及南京四大支柱产业领域31项、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8项、六大新兴产业领域155项、六大未来产业领域36项、其他领域50项,在“需求清单”中对应企业技术需求分别为18条、41条、97条、29条、15条,合计200条。
随着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全球,南京在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先后获得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国家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等称号,大会现场进行了集中揭牌。
南京新获批建设的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分中心也正式启动,该中心将与多家在苏油田企业以及高校开展新一代技术攻关,保障国家油气能源安全。
现场还发布了一批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南京人才集团同步揭牌成立。2022年,南京先后成立江宁区和建邺区两家区级人才集团。经过两年发展,人才集团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高效配置人才资源,提供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服务,助推区域人才要素高质量集聚。此次成立的南京人才集团,将推动南京在人才引领方面实现从“潜力”到“实力”的跃升。
向强,路径更明确
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蓄势之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具体怎么干?
几天前,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举行。全会明确,2025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任务,其中第二条即“以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年第一会”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指明了路径——新的一年,要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闭环,全面打造科技强市、产业强市、人才强市。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作为全国科教“第三城”,南京要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布局上展现更大作为,通过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夯实重大科创平台支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整体布局,增强创新策源力和资源集聚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是国家赋予南京的核心功能。我市将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大力培育“4266”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位势和能级。开发园区是产业集群建设的主阵地,必须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推动各类开发园区向“高”攀登、向“新”而行。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在企业集聚、配置、增值。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研发投入要由企业来主导、创新决策要由企业来决定、产学研融通创新要由企业来链接。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主体,必须构建起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集聚融通的发展生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力建设高水平转化平台,拓展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强科技金融精准滴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攀高,共识更明确
政产学研金联动,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产业强市
大会现场,《2025年南京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以及《2024年度南京市十大科技成果》《南京市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项目清单》等交流材料摆在参会的政产学研金等科技创新主体案头,成为可触可感的“任务书”“成果库”,再结合现场细致的阐述,让参会人员对南京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该干什么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大家纷纷交流发言,氛围火热。
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市科技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本次会议精神,与市各部门、各板块通力协作,全面实施创新策源提升、成果转化通链、创新主体提质、改革深化攻坚、开放合作深耕等“五项行动”,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奋发的精神状态、更加精准的政策举措,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加快科技强市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作出新的科技贡献。
南京工业大学把打造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作为服务产业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四五”以来,与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区、鼓楼区共建“工大智谷”“工大科技产业园”“工大硅巷”等产学研合作平台;转化专利成果900余件,合同额超3.3亿元;孵化、衍生学科型公司14家。现场,南工大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贯通以关键技术突破、原创技术策源为引擎的创新链,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为南京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产业强市作出应有贡献。
“南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土壤,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京)相关负责人亮出数字:数十款碳化硅MOSFET系列产品通过AEC-Q101车规认证,累计销售突破800万颗,新增产值数亿元。他坦言,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将继续加大投入,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新材料研发、信息技术应用等前沿科技领域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