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建筑学:《伤物语》里的叡考塾有什么来头
2022年的今天,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同学曾经看过西尾维新的《物语》系列,这部承载了无数死宅们青春岁月的轻小说销量奇迹在2017年的7月发售了最终卷,同名动画《终物语》也随即上映,给这个传奇系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遥想当年,第一次入坑《物语》系列的我决定直接去看剧场版《伤物语》三部曲,看完之后大呼不明觉厉。

笔者是一个建筑迷,对动漫游戏中的各种建筑尤其感兴趣,而在《伤物语》里,男主人公阿良良木历和小忍所活动的主要建筑场景,废弃的学生补习班教室——叡考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上图是阿良良木历和羽川翼在夕阳下谈心的场景,他们背后的建筑就是叡考塾,按照动漫中的设定,叡考塾本来是一个学生补习的课堂,由于常年招不到生源而荒废,单从外形上来看这座建筑的造型十分的奇特,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墙体作为支撑,而是几个大柱子围在一起构成了建筑的承重主体,然后在柱子上插进了几个方形的房子作为建筑的实用部分。如此奇特的建筑背后究竟包含着怎样的设计理念呢?请听我一一为大家道来。
首先,叡考塾并不是动画师们空想出来的原创建筑,它的现实原型是位于日本本州岛山梨县的山梨县文化馆。


这座房子是山梨县的标志性建筑,《物语》系列火了以后,更是将它的知名度拔高了好几个等级,迎来了无数动漫粉丝前来圣地巡游。
而在这栋建筑的背后,却蕴藏着一个前卫建筑流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这个流派就是“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
上世纪60年代前后,伴随着日本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住房开始供不应求,传统的建筑建造周期长,建造成本高,且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后房屋必定会老化,最终被拆除。

如何设计出建造周期短,成本低,且使用时间长的建筑成为了当时日本建筑学界的重要课题,建筑师们各显神通,百家争鸣,在这一轮又一轮的学术争论中,一位叫丹下健三的建筑师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想法:
为什么我们要专注于建造一个从诞生起,就会慢慢衰老走向死亡的建筑呢?
我们可以想办法,建造一个可以自我翻新,新陈代谢的建筑!

怀着这样的思想,“新陈代谢派”诞生了,而丹下健三本人也切实地拿出了很多作品,来发展他的“新陈代谢”理念。
想要了解新陈代谢建筑的设计思路,那么还请各位自己先头脑风暴一下,大家请在脑海中试图想象这样一个建筑,它是一个巨大的水泥柱子,然后在柱子的边上悬挂着很多个体的供人居住或办公的小房间:

各位能想象的出来它长什么样吗?我先公布个答案:

上图这个大柱子旁边挂房间的建筑是日本静冈的新闻台,它就是丹下健三新陈代谢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你可能不敢相信,这个建筑就是先建好一个大柱子,然后再把房间直接安插在上面而成的,

而丹下健三最出名的作品,当属上文提到的山梨县文化馆

1966年,在山梨县甲府市北口的一片空地上,十几根巨大的水泥柱子拔地而起,当柱子全部按顺序排布完毕后,工人们将一个个已经建造好的水泥立方体插进了这些柱子之间的空余地带,就像搭积木一样,将它们塞进已经搭起来的大框架中,再使用特殊的连接材料将其固定在两根柱子中间。

如果你走进细看,你就会发现这个建筑的每一层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被安装在柱子中间,高低错落开,而柱子的内部会设立电梯和连接走廊,起到支撑和连接各个单元楼的作用:


这些柱子就像桥墩,每层建筑就像桥梁一样直接架在这些桥墩之上。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所有的单元楼可以直接在地面的工厂批量生产,等造完了就可以直接安插在它的事先立好的大柱子上,不必像传统建筑那样,一层一层地往上建造,极大地缩短了施工所需的工期。
不仅如此,这些插在柱子上的单元体,本身是可以替换的独立模块,也就意味着如果当中那一个单元坏掉了,年久失修了,工人们就可以建造一个新的单元替换进去,由此达到一个让建筑本身“新陈代谢”的效果,从而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也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的延展性。
自山梨县文化中心诞生以来,世界各地都涌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新陈代谢派建筑,如果说山梨县文化馆是新陈代谢派在办公领域的标志性建筑,那么在居住建筑领域,新城代谢派的代表作莫过于位于东京银座的中银大厦。

在山梨县文化馆落成6年后的1972年,另一位新城代谢派大师黑川纪章在东京银座搭建起了一个建筑,这便是著名的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和山梨县文化馆一样,贯彻了模块化,新陈代谢化的思路,整个建筑是由于一个大号的方形水泥筒作为核心的框架,然后再像搭积木一样将一个个居民使用的房间安插在框架上:

和山梨县文化馆一样,这幢大楼的每一个供人居住的立方体部件都是可以直接拆卸并替换的独立模块


新陈代谢派建筑自打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因其独特的造型和建筑理念,得到了无数艺术家和建筑爱好者们的喜爱。
在很多知名的电影里,你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例如在《金刚狼2》中,狼叔和日本黑道千金留宿的情侣酒店,就是上文提到的中银大厦。

而山梨县文化馆也在它矗立于地表半个世纪后,被著名动漫《伤物语》的动画制作团队相中,被画进其中,作为主角团的活动场地。

时至今日我重看《伤物语》,发现这座建筑和主人公阿良良木历一样,是个可以自我再生的吸血鬼,或许这就是制作组当年选中它的原因吧。
在工业化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新陈代谢”派为已经十分紧张的城市住房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可能,或许有朝一日,像这样的可再生模块化建筑真的会成为主流,不知道诸位怎么看?下篇文章见。
PS:最近想开一个新系列,就叫“二次元建筑学”,这是第一篇,还请大家期待后续。
参考文献:
https://wenku.baidu.com/view/d57c3d36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1.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568121110326444𝔚=spider&for=pc" https://www.reddit.com/r/araragi/comments/hr77f6/how_the_architecture_of_the_cram_school_in/
https://wenku.baidu.com/view/d57c3d36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1.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568121110326444𝔚=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