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属文博场馆取消预约后,“热博博”里发生了哪些事

潮新闻讯 “0~1分钟刷不出来,2~3分钟刷出来了,填完证件号,票没。”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条7月17日下午5点预约国家博物馆的经历,这是国博每天的放票时间。

暑假+高温,博物馆又成了热饽饽(热博博)。

一方面,热的是展览,各大展馆都在这两个月推出了重磅大展。

比如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南京博物院的古希腊文明特展,都属于手慢无系列。最近你如果去杭州的良渚博物院,可以一口气看到四个展览,除了基本陈列,还有临展厅的“时空交响——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两个原本很少布展的庭院也都用起来了:水庭院开了“良渚博物院30周年特展——一个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樱花庭院还藏了一个“西班牙世界遗产寻珍——深读古国文明之托莱多图片展”。

另一方面,热的是观众多,特别是7月10日起,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浙江省属文博场馆,取消常态化预约准入制。除少数热门景区、场馆在旺季等特定时段确有必要限流,非团队观众只需要刷有效证件或登记信息即可入馆参观。

取消预约的第一天下午,记者来到浙博之江馆区,大厅屏幕显示,当日预约人数为7797人,入馆人数为8524人,至少727位观众免预约入馆。青瓷文化馆、民俗文化馆、海洋文化馆、名人文化馆、宋韵文化馆等展厅被标记为“拥挤”。

7月14日,周日,上午8:30,中国丝绸博物馆门口就排起了队。8:50,安保人员安排观众刷身份证提前进入园区。

这几年,国丝每年的“丝绸之路周”主题大展,展期都在暑期。去年,敦煌展成为爆款,今年,在时装馆一楼的“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展开了之后,排队也如约而至(回顾展览故事)。馆长季晓芬发朋友圈温馨提醒:朋友们尽量工作日来观展!

中国丝绸博物馆门外排队进馆的观众

为了更多的观众合理安排看展时间,国丝展的开放时间也做了延长,周二至周日9:00-18:30,观众进馆截止时间延长至17:30。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放开预约后的首个周末,人流量目测比之前翻了一番,咨询基本上没有停下来过,“感觉就有点像去年敦煌展的那个情形。”

入伏后,杭州气温都在40℃左右徘徊,专门去趟博物馆,也需要经受一路的“烤验”。那么,都有哪些人,大热天赶到博物馆,他们去做什么,看什么呢?

【1】蹲讲解的老粉

7月14日18:31,国丝时装馆一楼秘色瓷展柜前,讲解员又被“埋”了。

魏祝挺在国丝展厅导览长安展

“长安城讲了半小时,蕃臣像、金碗、景教碑、银宝子,讲完银笼子已经18点21分,在秘色瓷又一次享受了熄灯待遇,感谢大宝子和小宝子们的大力支持。”

这是小魏老师发的朋友圈。

作为国丝“长安展”策展人之一,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又被很多专门来听他讲解的粉丝挤到“窒息”。

国丝这两年丝绸之路周大展特设了策展人和专家讲解,每天大家轮流值班,属于吸粉大招。这次长安展,浙博明星级专家团黎毓馨、魏祝挺、石超都在暑假排班名单里。

“每年暑假,听魏老师讲丝路故事,也是本市博物馆新一景:风雨无阻,人山人海,预约秒杀,讲座全满,听者步步紧跟,讲者声透展厅,一不小心,展厅都关不了门。”老粉之一“清风”说。

7月14日18:31分,长安展“熄灯”时刻,小魏老师还在为大量观众讲解

“讲解会讲到文物背后的故事,信息更丰富,跟自己看,还是不一样。”文博爱好者季女士这天又带了朋友来国丝,馆里的展讯、讲座、讲解活动,都是她特意跑一趟的原因。

【2】遛家长的娃

孩子们自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宁波人梁先生经常带儿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他会先浏览展板上的信息,再给孩子讲解,也会和孩子一起操作互动设施。“可以亲身实践,了解一些具体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看书。”

“武则天一定是个超级大胖子,因为唐朝人以胖为美,展厅画中的仕女就都很胖。”两个女孩,一个五年级,一个六年级,常来国丝,“因为学校经常布置博物馆参观学习打卡任务。”其中一个女孩说,暑假也有,参观后要写一篇作文。

中国丝绸博物馆“长安展”留言本上的留言

也有在博物馆“遛”家长的孩子。

带两个儿子来杭州看母亲的全职妈妈陈女士,这几天住在之江文化中心附近。来杭州第一天,两个孩子提出要逛周边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那天,走出浙博之江馆的的海洋文化馆,他们马上让妈妈在手机里搜索人物视频百科:“展览中航海故事里的人物是谁?”

什么叫“非遗”,他们也很好奇,又去隔壁非遗馆体验了雕版多色套印和永康锡雕。“他们看过这些东西,觉得喜欢,就想延伸了解。”陈女士说。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溪龙竹编工艺体验区

【3】只为电影级别的灯光

对很多人来说,大热天来博物馆并不需要特别的理由,闲逛,拍照,博物馆的空间最适合。

国丝儿童馆的射箭体验区,排队等了好一阵子,两位高中生终于轮到了。他们来国丝的理由是“没事干太闲,这边又比较凉快”,一进大门,看到“宋画里的儿童运动文化体验展”,先玩上了。

中国丝绸博物馆“百子嬉戏”展投壶体验区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博物馆”,展讯和展品之外,你会看到一些精心挑选过角度和构图的写真照片,这是来博物馆的另一个理由:打卡。

90后女生小王这天特地换上一身黑色的新中式,为了和展厅环境相配。之前,她和同伴就在小红书上看到国丝馆的旋转楼梯火出圈。但是,博物馆展览和拍照的灯光,需求并不一致,“感觉灯光有点暗,展品看得不是很清楚。”

同样是在博物馆拍照,拍文物和拍人,或者被人拍,对灯光有不同的需求。

一位穿着汉服带着唐朝仕女妆容的女生,在展厅里挑好了几个点位,就是为了避开观展大部队,摆好POSE,她形容自带的摄影师是在“打游击”。

这不是她第一次来看“长安展”。“我第一次来只是想来看文物,结果发现这边布展做得非常精致,像回到了9世纪的大唐。”在她看来,布展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布展能调动起通感,让观众身临其境。更何况,这个展厅是“电影级别的打光,错过会非常可惜”。

穿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母女来看展

【4】有人直播,有人落泪

在博物馆,“看展览”早已不是唯一目的。

国际博物馆协会于2022年公布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下午两点,浙博之江馆四楼的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厅,两位女士在一众名画的高仿真复制作品环绕中,低声讨论着。

再过40分钟就到闭馆时间了,通往非遗博物馆二楼的楼梯上,戴红领巾的小男生举着话筒正讲解,摄影机仍显示在录。

吴山脚下的杭州博物馆,主播“牛哥”把手机镜头对准展品,带直播间里的101位观众逛展。牛哥和他的观众都很安静,直播间的公告直白热情:“杭州名人名山故事!精彩内容欣赏,欢迎进入直播间观看!”

有人在博物馆落泪。

“吧啦吧啦大冒险”说,她在博物馆听见一个爸爸给女儿讲解展品的来处时说:“这些地方爸爸以后都会带你去的。”她一下子落泪了。

浙博之江馆

【5】不为馆够,只为看够

文博爱好者不是为了“馆够”,而是看够,他们对展览内容的粘性更高。

7月17日的杭州室外37℃高温,王女士一天跑了两个热门展,一个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一个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因为都有来自陕西的文物”,她是冲着名品去的,因为即便之前在其他城市看过相关内容的展览,但不少文物还是第一次见。

要消化展览内容,要看清细节,观展环境和体验,对于文博爱好者来说很重要。如果人多,自动劝退。

“爆满的参观人流量以牺牲所有观众体验质量为代价,‘知识汲取型’观众也不得不走马观花。”一位文博爱好者认为。

网友“川后”前几天也去了浙大艺博馆看“丝绸之路上的亚洲文明”展(回顾展览故事),发了长长的小作文,但专业的评述之外,他也提到了观展环境,“如果要说不足之处,几个展厅都较为嘈杂,家长或者游学团趁着暑假带领小朋友来浙大沾一沾‘书卷气’……我至少目睹了十次以上的不文明行为。”

喜欢文物摄影的霍女士,看展必带相机,“因为哪天想再看看,(照片)就方便回顾。”但她遇到的问题也不少,一是人太多,不方面取角度;二是玻璃上的手指印会影响拍摄。

负责清洁的工作人员正在不停擦去玻璃上的手指印

在很多展馆里,负责清洁的工作人员跟随观众的脚步,一波人潮一过,就用抹布擦去玻璃上的手指印,但维持的时间短得可能只有几分钟。而一位工作人员站在浙博之江馆镇馆之宝之一万工轿前,不断提醒观众:请不要触碰展柜。

热门相关:拳皇之梦   校花之贴身高手   首席的亿万老婆   万界点名册   世界第一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