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合伙人”活跃在齐鲁大地上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本报记者 林莉君 王延斌
从“因为土壤不行,种啥啥不成”的穷村变身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沂蒙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东仲都村的变迁背后,是当地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众多乡村振兴“合伙人”的加入,带来资本、项目、观念,改变着东仲都村的村民和村貌。
7月24日—27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山东主题采访团来到菏泽市、济宁市、临沂市3个地级市,发现乡村振兴“合伙人”已遍地开花。
从泗水起步,乡村振兴“合伙人”样本成形
再次见到田彬,距离上次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他,已经时隔3年。48岁的田彬头发白了一大半,面容苍老了不少。但他告诉记者:“一切值得!”
田彬如今的身份便是乡村振兴“合伙人”。他说:“乡村振兴,我们既是推手之一,也是利益相关者。”
2018年,在外闯荡多年之后,田彬约三五好友回到家乡,改造了东仲都村一个废弃的粮库,取名“等闲谷艺术粮仓”,开始了创业路。拥有艺术创业经验的田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等闲谷艺术粮仓”主要将闲置宅基地、地方特色产品等资源赋予乡间文化艺术气息,创造和衍生新产业、新产品。
在此思路下,他一手推动的阅湖尚儒研学游基地“经风历雨”,逐渐成形。龙湾书房、鲁班记忆木工坊、陶朱工坊、艺舍、方寸园、七间民宿等场所,像一串珍珠被串联成研学线路,并在一年里吸引游客20万人次。
与此同时,东仲都村也在变,农村变景区、农家变客房、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数据显示:2022年,东仲都村集体收入达到59.7万元,拉动周边15个村群众和集体增收2000余万元。
如今,在泗水县,像田彬这样的乡村振兴“合伙人”越来越多。
他们有情怀、有知识、有活力,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潮奉献力量,形成了“政府支持+平台孵化+市场运作”的乡村振兴“合伙人”泗水样本。
乡村崛起,“明白人”和“带头人”很关键
乡村振兴,乃至崛起,需要一批爱农村、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队伍。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发现,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在山东省已呈遍地开花之势。他们通过直接投资、技术入股、创意合作、智力支撑等不同的形式介入乡村振兴全程,盘活农村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带动群众就业。
菏泽市东明县,是黄河流经山东省的“第一县”。
虎杖是一种中药材,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之功效。返乡创业的格鲁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车发展发现,虎杖不仅药用价值高、经济效益好,把它种植在黄河滩区还可防止水土流失。
经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科院技术对接,长兴集乡被选为东明县虎杖园的种植基地。就这样,来自云贵高原的虎杖不仅在黄河滩区“安了家”,更成了乡村振兴的“金疙瘩”。
长兴集乡的虎杖产业崛起,乡村振兴“合伙人”车发展功不可没。
乡村崛起,关键在于拥有市场的“明白人”和产业的“带头人”。这使得在创业领域耳熟能详的“合伙人”,在乡村里流行开来。
小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尽显建筑之美;彩色标识、创意设计、露营休闲,“年轻范儿”十足。这是济宁市邹城市大洪沟村呈现出来的新面貌。
大洪沟乡创产业园合伙人、浙江中图集团董事长万强向记者透露,当地实行“社会资本+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模式,通过创业入股、整体租赁等方式,累计引进160多名乡村振兴“合伙人”,打造了灵泉春茶、汉服馆、浮生小酒馆、咖啡屋、妮妮红等十几个合作项目,“会员制”的落地使其成为不靠游客支撑也能自我发展的创业孵化器。
正因如此,大洪沟村村民土地流转有“租金”、房屋入股有“股金”、入园就业有“薪金”、干得好的有“奖金”。
引入外来资本,重用本地人才
如果说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菏泽市、济宁市的实践侧重于依靠引入外来资本和专业人才,那么在临沂市的案例,则指向了对本地人才的重用。
一天接待8拨参观践学者,让刘元华“嗓子都快冒烟了”,但他辛苦并骄傲着。2019年,在临沂市垛庄镇主要领导“好说歹说”下,刘元华硬着头皮回到古泉村担任党支书。
2019年,临沂市蒙阴县在山东省率先开展“兵支书”选配试点工作,全县366个村有“兵支书”115人,占比31%。垛庄镇领导认准刘元华是不二人选。
红色军营锤炼了刘元华的钢铁意志,他也将军人的性格带到了工作中,这使得蜜桃新品种繁育、种植的农业大项目很快在古泉村落了地。效益好了,百姓自然认可。
此后,金葵、雅库特农业项目相继落地。古泉村流转土地2400多亩,连片建起现代蜜桃产业园,共栽植蜜桃20多个品种、15万余株,带动村集体年增收90余万元。
刘元华是“兵支书”,也是乡村振兴“合伙人”。而类似的乡土人才,在当地还有不少。
田彬、车发展、刘元华……在齐鲁大地上,一批乡村振兴“合伙人”活跃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用实力、情怀、智慧带领百姓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热门相关:北宋闲王 娇妻如云 萌妻太甜:总裁大人,别傲娇 护花猎王 唐朝贵公子